首页

原味交易平台

时间:2025-05-29 02:32:53 作者:浙江文化观察: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 浏览量:72069

 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(林波)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,正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的新路径,而“文物+科技”的结合,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。

5月28日,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。 (浙江省博物馆供图)

  “‘文物+科技’势在必行,我们必须积极响应。”5月28日,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、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,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,而破解理念壁垒、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。

  当天,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“文物+科技”分享会在杭州举行。当下,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。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

  首先,科技赋能文物保护,破解传统难题。

  杨建武表示,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以文物检测为例,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,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  如今,这一难题正在被“破解”。

  譬如,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“无接触检测技术”工具,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,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。类似的技术创新,正在修复、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,让文物“延年益寿”成为可能。

  其次,数字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增强文化传播力。

  AI、VR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,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。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、AI复原历史场景、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……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“动”起来,更以更生动、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,激发文化认同感。

  再者,科技助力文物“DNA鉴定”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近年来,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,文物“DNA鉴定”成为可能。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、同位素检测、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,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、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,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。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: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,认为“奇技淫巧”背离传统;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,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。

 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,“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”。

 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,杨建武提出“主动拥抱”策略: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“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”,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。

  “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他特别提到,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,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,形成系统性创新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乌镇“网事”丨共赴十年之约

金庸先生上任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为浙大人文学院制定目标,针对每个系的特色进行规划。1999年10月,他主持召开浙大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大型研讨会,邀请60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与会。这是金庸出任人文学院院长后的第一个大动作。此次会议,不仅为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、中肯的意见,而且使浙大人文学科进一步明确了之后发展的重点和思路,也提升了浙大文科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。

美国洛杉矶一警察执勤时遭枪手袭击身亡

吉林省发改委主任张志新表示,将进一步完善领导包保、专班推进、项目秘书服务等机制,对项目提供全流程跟踪、全流程保障,灵活运用定点审批、承诺审批,对风险可控环节实行容缺审批和容缺建设管理。

7月中国制造业PMI为49.4% 企业预期保持乐观

宁波作为数字经济强市,正大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。宁波市委常委、副市长徐岩在致辞中介绍,该市首创“三台一链”数据交易市场体系,实现了各类数据要素市场形态间互联互认、一体化协同发展。

第六届进博会开幕式侧记:会老友、见新朋,“四叶草”里共襄盛举

2010年,杨漫嫁到龙头镇新村村,在成为龙头媳妇的这14年间,她一边照顾两个孩子,一边跟着家人种植胭脂李。如今,她已完完全全融入到小村庄的生产生活。这两年,每到李子丰收季节,杨漫就自己当主播、摄像,还兼顾后期剪辑,把果园的丰收景象做成一个个鲜活的短视频,在各个网络平台推送。

重庆市万州区政协党组书记、主席蒲承明接受审查调查

乌鲁木齐11月29日电 (记者 王小军)11月29日,新疆第一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,在位于乌鲁木齐市的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举办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